本次經驗分享活動邀請了多位教育界的專家及教育工作者,向同儕分享混合學習的各種注意事項。
混合學習的基本
薯片叔叔共創社創辦人,曾俊華先生認為,混合學習應該體現學習的四個基本原則︰
- 教育不是死記硬背和考試,而是學會如何查找和應用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 教師不會有所有問題的答案。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要為學生提供指導、反饋以及支持。
- 學校不是唯一可以學習的地方,我們亦都不應該畢業後便停止學習。
- 學生不僅可以向老師學習,還可以向身邊的同學及其他人和組織學習。
曾俊華先生認為,混合學習大多是透過體驗和專題研習學習。學生可以在課堂以外盡情學習,他說:「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大教室。」
混合學習的注意事項
香港教育大學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強調,混合式學習的目的應該是優化學習質素,而不是在目前的半日制教學下,將下午的教學變成上午的課堂和補習班的延伸。相反,遠程學習應該透過互動的學習經歷,讓學生更加積極學習和主動反思,推動個人、社交和思維等各方面的成長。另外,江教授亦介紹了翻轉教室模式,鼓勵學校可以在早上進行同步、協作和互動教學,而下午則進行不同步、自主和自定進度的教學。
江教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學校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學習活動,並運用學會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最後,他總結了翻轉課堂的要求:設計有效的教學短片,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需要,並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人發展。
薯片叔叔共創社董事,陳梁淑貞女士與分享了她參與 ISTE Summer Learning Academy 的經歷。回應江教授的分享,她亦認同應該使用教育科技來優化學生的全人發展和身心健康,因為這是鼓勵學生學習和推動學業進步的關鍵。此外,課程設計應包含學習的目的、內容和方式,並使用科技來創造個人化的學習體驗,促進獨立和同儕學習。除此之外,陳女士認為教師亦不應忽視課外學習(例如實地考察)、家校合作以及同事、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定期交流。她以 Linder Mannila 博士的説話作總結,指出擁有積極態度、願意學習、敢於失敗、從小處開始和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在線協作工具
普華永道體驗中心 Lead Facilitator,Jesko von den Steinen 先生表示,新冠疫情加速了許多公司的數碼轉型。他分享了普華永道在三八模式下與世界各地的客戶和團隊進行虛擬合作的經驗,及如何與來自三個不同時區的團隊協同工作。他指出異步和同儕學習能提高學生參與度。Jesko 亦強調同理心在理解和解決問題方面的重要性。另外,他認為從問題中獲得樂趣是非常重要。
在他豐富的合作經驗中,他認為需要將藝術教育和人文科學 融入 STEM 教育。因為現今職場非常需要文化敏感性和社交技能。視覺傳達的能力亦不容忽視,因為人對於圖像的記憶往往保存得更久。另外,他亦介紹了 MURAL,這是普華永道用來促進團隊虛擬協作的在線合作工具。
案例分享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創新與科技組統籌主任,羅金源先生向參加者展示了四種不同的混合學習模式:rotation、flex, self-blended and enriched virtual 模式。他認為混合學習沒有唯一的標準。教育者應選擇適合學校需要的模式。他的學校經歷了遠程學習的三個階段:從在線授課、保持教學質量到提高學習質量。他介紹學校使用了微軟的教育轉型框架作為指南。
羅金源先生分享了如何使用不同的科技工具來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實現自主學習和進行不同的評估方法。他指出他的學校推行持續改善的文化,定期與家長溝通,並與本地和非本地合作夥伴緊密合作,包括微軟、薯片叔叔共創社及ISTE 等非政府組織、出版商和內地姊妹學校。他認為培養未來技能的關鍵是賦予學生和教育工作者自主的權力。
元朗商會中學助理校長,黃鳳鳴女士展示了該校如何利用科技教授人文學科。今年8月,元朗商會中學組織了虛擬旅遊,讓同學了解中東和歐洲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此外,他們還在服務學習和公民教育項目中使用混合學習方法,例如設計適合長者的產品。她也分享和學生們一起學習的快樂和滿足感。
黃鳳鳴女士介紹其學校如何利用全校師生推動模式進行線上學生錄取、在線學習、考試和評估。 她分享該校用來增強互動學習的技術工具(例如: flipgrid、Pear Duck、Nearpod、padlet、Mentimeter、Microsoft OneNote 和 Immersive Reader)。 她表示,混合學習應結合線下學習和線上學習的優點,以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自主學習。
總結
最後,微軟教育事務專員,陳裕斌先生主持問答環節,向一眾講者提問。 他們重申以下原則提高混合學習的效能:
-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
- 透過鼓勵和賦權,讓學生自主學習
- 全人發展
- 課外學習
- 與不同持份者緊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