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叔叔共創社於七月二十七日在網上舉辦了「重塑教育共創工作坊」,主題為「重塑高等教育及持續進修」。是次工作坊中,參加者討論了港人在終身學習路上所遇到的障礙,更提出多項具體提議,務求使香港逐步成為學習型社會。
情境鋪墊
工作坊開場環節由薯片叔叔共創社共同創辦人曾俊華以及 roundPegz 行政總裁 Dr Richard Claydon 擔任講者,並由 theDesk 共同創辦人 Oscar Venhuis 擔任主持。曾俊華指出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且新知識以幾何級數增長,使得由學業、事業、退休組成的三個人生階段不再合時宜。因此,人們需要不斷培訓自己、提升已有技能,以及獲取新的知識。另一邊廂,政策制定者亦需重新思索如何做好教育資源的再分配,讓市民能終身受用。
是次疫情除了令眾多工種遭自動化生產取代之外,一些數碼化的工種在市場的需求亦節節上升。曾俊華和 Richard Claydon 強調解難能力、協作、靈活敏銳、批判性思考、領導力能力、抗逆力等軟技能在當今社會相當重要。若香港要成為學習型社會,社會各界需專注於 STEM 教育、藝術、人文學科、體育等學科助學生全人發展,並培養能應對未來挑戰的領袖。
Richard 強調,在未來數十年,香港將會與其他城市爭奪人才——特別是新加坡和杜拜,兩個與本港同樣高度發展,但資源匱乏的 APEC 成員。因此,這三個城市必須成為數碼共融的知識型經濟、培訓更多更能面向未來的本地人才,配以吸納外來人才補充自身不足,方能與國際企業和投資者保持聯繫。當新加坡和杜拜於早年已全力投資於改善當地教育時,香港理應急起直追。
面對上述挑戰,Richard 則以積極態度看待。他深信香港有眾多其他競爭對手所缺乏的優勢,例如良好氣候、地理優越、自由生活方式以及全方位的金融平台以供投資。另外,本港更被國際社會譽為最能會聚中西方思想的地方,在全球絕無僅有。
障礙
參加者指出了在終身學習路上所遇到的障礙:
- 香港教育系統過於側重評估及資歷,當一些人不能從學習找到樂趣時,他們在「完成」課程所要求的考試後,便認為自身沒有持續進修的需要。對於另一羣人來說,進修則是為了應付工作需要,而不是為了真正的個人發展。
- 港人工作量大,且工時長,甚少有時間發展和實現個人興趣。由於本地房屋成本過高,人們亦難以額外負擔進修開支。
- 商界往往不願投放資金在員工進修,因為擔心投資後人才會流至競爭對手中。
- 支援終身學習課程的機構不足,無法滿足不斷轉變的社會需求以及不同人羣的未來需要。再者,課程的市場多樣性也不足,例如:線上學習課程並不符合持續進修基金的補助條件,而教師的培訓發展亦未如理想。
潛在解決方案
參加者提出了一些初步想法,讓不同持份者能解決上述障礙:
- 我們應將關於「終身學習」的論述改為「為生命而學習」。
- 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至終身學習,並為不同年齡階層的人重新分配教育資源。香港應發揮自身定位的既有優勢,發展成為下一代教育技術及產品的實驗基地。政府亦應促進本港發展成教育技術樞紐。
- 政府應給予僱主經濟誘因(例如:減稅)助其投資於人才培訓。另外,發展同儕互相學習的文化亦是相當重要,企業應鼓勵員工持續進修。香港交易所引入的「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或可能成為企業視員工為寶貴資產的推動因素。員工發展應成為企業關鍵績效指標之一。
- 教育機構應提供滿足廿一世紀社會需求的課程,並且在科目(例如:應用科學、藝術、人文和體育)及形式(例如:跨學科及協作學習、網上及微型學習單元,和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上更有多樣性。而學校亦應為學生從小培養軟技能(例如:好奇心)、自我探索及終身學習的心態。它們更應給予教師與家長支持,助其成為年輕一代的榜樣。
- 社會的文化有必要改變,教育的意義和終身學習的價值亦應重新定義。社會應能賦予教育界(及教師)更多認可和聲望。
下一步
曾俊華在總結時重申,改變應由我們在個人層面開始。不同持份者應共同努力,以提供有利環境讓大眾學習,而政府應發揮至關重要的角色。
是次共創工作坊的討論成果將有助於設計薯片叔叔共創社與其他本地與海外教育機構於九月底合辦的「重塑高等及持續教育」網上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