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高等和持續教育網絡研討會 (2020年9月24日)

這次重塑高等和持續教育網絡研討會是7月27日共創工作坊的續集。薯片叔叔共創社創辦人曾俊華先生首先發言,引用世界經濟論壇的說法,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尤其適合帶頭改革,因為他們的學生既有足夠的成熟程度應付網上工作,又能鴐馭科技新平台。 他強調社會有需要反思什麼是高等教育的對象,課程和方式。

  1. 對象 (WHO): 網上學習大大增加人們接觸高等教育的機會及負擔高等教育的能力。我們如何善用這個機會令教育普及化?
  2. 課程 (WHAT): 遙距學習的興起引起不少關於高等教育目的和價值的辯論。越來越多歐美大企業放棄要求學位,因為他們都意識到學位並非必需,也不代表他們所需要的技能。
  3. 方式 (HOW):  遙距學習將影響高等教育各方面,從招生、教學法、評估、品質保證到商業模式都會受到影響。 這也帶來另一個問題:教育機構可否跨學科和跨地域加強彼此合作?微型學習是其中一個快速興起的趨勢。職業培訓機構將需要適應這種趨勢並滿足學生的需求。

曾俊華還提及最近美國推出的「維珍尼亞洲準備計劃」 (Virgina Ready Initiative)。該計劃通過商業-學術-政府的三方合作,為人才短缺的行業再培訓在職人士。 他呼籲社會討論商界在解決人才再培訓和提升技能方面的作用。

小組討論1

由Minerva亞洲常務董事Kenn Ross主持,這個小組探討了高等教育在再培訓及提升技能方面的角色。

Recruit hitoLab 主管Kenichi Imarmura 表示,我們已進入技能共享的經濟時代,這需要良好的時間管理、促進、情商和溝通技巧。 他強調人們在現實世界中學習和應用知識的重要性。教育機構(大學和高中)與商界之間應有更多合作。

McKinsey大中華常務董事倪以理表示,COVID-19加速了許多趨勢的形成,包括數碼轉和散工經濟。當員工更自主,機構就要面對新挑戰,例如保密性、道德、公司文化和培訓等問題。科技降低成本及使人們更易獲得優質培訓,學習的提供現已變得更加容易。微型學習的趨勢也使員工更容易學習。企業還意識到不能依靠傳統教育機構來提供現實生活中的體驗式學習。但他也指出,處於創新培訓和發展前沿的僱主只佔很小比例,超過70%的僱主仍然落後於新形勢,而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Prof Chris Dede (Prof in Learning Technologies,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認為氣候變化、長壽和快速的科技發展令我們的生活起了變化,今天的疫情只是冰山一角。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與人工智能和機器合作,並開發科技無法取代的技能。他表示,教育正往錯誤的方向發展。與其強調技術技能,我們不如發展獨特的人類軟技巧,例如靈活性、信心、韌力和主動性。Chris 相信大學必須重新檢視他們的目標。大學不應關乎學位,他們的事業應該是終身學習。這個概念將改變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其意味學府應該放下舊有的一套,這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社會和情感上的支持。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校長曹秀芳教授指出學習模式快速轉型至網上學習令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入學、品質保證、商業模式、管理文化和許多其他運營方面的事項。在「新常態」下,學習方向多朝著混合學習模式發展,這將為育機構在提升效率及加強全球教育生態系統相互合作方面帶來新的契機。在數據化轉型和終生學習過程中,職業教育在再培訓和提高技能方面將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總括而言, 曹教授突出了應用學習的重要性,與業界應有更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及提供更多項目為本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這將需要新一代的學習環境(或生態系統),當中涉及社區中的不同持份者。另一種機會是「在職學習」(又稱學徒制)的學位課程。

Kenichi 強調員工具備管理複雜事務能力的重要性。他提到Minerva與Recruit一起開展的領導力計劃。

Chris 指出與員工建立夥伴關係的重要性。而且,我們不應局限於某一角色而應發展一系列技能。他推介他的著作:《60年課程:數碼時代的終身學習新模式》。他建議決策者必須採納就業能力(而非失業)保險的新概念。Kenichi 相信商企可發揮比政府更大的作用。倪以理相信許多變化與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有關。我們必須改變何謂教育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這些觀念可追溯至家長為子女選擇幼兒園時的執著。他還意識到通過科技使學習普及化的情況尚未發生,會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危機。

小組討論2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學習創新科技中心 (ELITE)暨知識與教育交流平台(KEEP)項目主任金國慶教授主持,這小組討論了如何重塑高等教育的教授、營運和商業模式、課程和教學法。

麻省理工 Teaching Systems Lab 主管 Justin Reich 介紹了他的著作《顛覆失敗:為什麼單是科技無法改變教育》。儘管很多人聲稱科技可以如何改變教育,但他認為在過去20年中科技應用在教育上並沒有太大變化。在當前的疫症大流行,教育工作者基本上還是使用兩種通用科技,即學習管理系統和視像會議。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仍然傾向面對面授課。現時的制度或可逐漸改進,將其完全顛覆未必需要。

Minerva 副教授 Prof. Gloria Tam 分享她略有不同的觀點。通過其在Minerva Project及其全球合作夥伴中的經驗,Gloria向聽眾介紹了科技如何促進學習創新 – 包括教學、學生參與度和影響力評估等方面。她分享了一些示例,當中教育工作者嘗試異步和同步混合學習方式,應用源於數十年的「學習科學」研究結果作遊戲化、體驗式和項目為本學習以及跨領域學習模塊等方法。Minerva還開發了自己的網上沉浸式學習體驗平台,稱為ForumTM,以實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這是矽谷乃至全球有遠見的學術專家、教學設計師和教育工程專家近十年來密切合作的成果。Gloria 還提到,學習創新不是關於「科技,而是關於「學習什麼。在Minerva 「為了世界而培養智慧」 的使命下,學生會逐漸養成21世紀所重視的全新思想習慣及基礎概念,例如解決問題、思辨能力、有效的溝通、系統思維和管理偏見。

至於新的商業模式,Gloria 分享Minerva要求學生在世界各地跟不同的大學進行學習的模式。學生以城市作為學習場所,由於利用網上學習與現場體驗學習的混合學習模式,Minerva還為大學節省了可觀的營運成本。Justin表示,遊歷固然可給學生帶來很多體驗,從當地社區中也學到很多東西。他還相信,課堂上的經驗將仍然有價值,但與此同時,網上學習(尤其是員工培訓)將持續增長。

香港教育大學訊科技學系教授及系主任江紹祥表示他們與浸會大學,在不損害學術誠信的前提下,正合作致力如何通過更多自主和工作相關學習來發展評估工作。一個關鍵的面向是不同的課程可如何有助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等軟技能的發展。他補充說,他們研究的另一個領域是科技可如何推動學習。

Justin 認為,科技可能對評估某些科目有用,但對其他科目則無濟於事,而且沒有一套科技可以應對所有領域。特別是,我們無法評估學生可從證據中得出令人信服或有說服力的論據,而這應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此外,學生的不同文化和背景亦需要考慮。Gloria 則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制訂正確的評估規則,那麼像人工智能這樣的科技將有助於發展技能為本的教育。

總結而言,Justin 強調大學無法將其核心能力外判給科技。 致力於持續改進才是真正最強大的「科技」。大學不應僅是預備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學生還應意識到他們是要成為社會上有反思能力和有道德的個人。Gloria 引用了裡查德·羅爾(Ricar Rohr)的話:「轉變是關於放下多於關於學習」。江教授強調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共同創造知識的重要性。

問答環節

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執行總裁冼超舜主持了問答環節。有關大學未能顧及的社群問題,Justin 認為社區學院和技術學校如果得到足夠的公共支持,可成為創新的引擎。曹秀芳教授表示職業訓練局在終身學習的課題上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使用Persona的方法深入了解所服務的不同人群的需要。小組成員強調教育的目的必須明確,應該全放在學生學習上,他們喜歡學習什麼以及如何學習。江教授指出,只要有推動力,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強項。網上學習不應該旨在以科技取代面對面教學,而應該是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項根本轉變。

曾俊華指出,隨著知識倍增及人們維持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短,持續微型學習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關於倪以理指企業沒有投資人才培養,曾俊華表示,政府在提供鼓勵措施方面應有一定的角色。

關於技術的角色,金教認為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評估學生的需求並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人工智能還可讓人們跟智能導師一起學習,從而實現自主學習。AR增強現實 和VR 虛擬現實也將促進體驗式學習。

小組成員總結了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內容:

  • 為了有效地使用科技,Kenn指我們必須首先忘記科技。對於起不到作用的方法,我們必須說不。
  • Gloria和江教授一致認為重點是以學生為中心。科技應該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
  • 金教指出有啟迪能力的老師很重要。
  • 曹教授強調須與業界和社區建立夥伴關係,以造就有意義和互利的項目為本學習。
  • 曾俊華作結時表示,如果我們能夠專注為學生提供更有效的學習方式,那麼所有其他方面都將自然融合,水到渠成。